阿里康网
疾病专题

狂犬病

首页 > 传染科 > 狂犬病 > 介绍 > 正文

狂犬病的发病机制及其原理

来源:| 作者:| 发布时间:2015年10月13日

11月3日晚上7点半,(浙江宁波)鄞州区急救中心接到电话,五乡新诚村有人狂犬病发作。值班医生回忆说,等他们赶到现场时,病人眼睛发蓝,见人就想冲上去咬,旁人连忙把他拉住。这是典型的狂犬病症状。

狂犬病的发病机制及其原理

患者今年45岁,贵州人,姓熊。据家人讲,今年5月,熊先生在贵州时,被一条野狗咬伤过,当时没什么事,就没去医院注射狂犬疫苗。没想到5个月后狂犬病发作了。

那么狂犬病的发病机制和原理是怎样的呢?

一、狂犬病毒自皮肤或粘膜破损处入侵人体后,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,可分三个阶段:

1、组织内小量增殖期:病毒先在伤口附近的肌细胞内小量增殖,在局部可停留1—2周或更久(至少需72小时),再侵入近处的末梢神经。

2、侵入中枢神经期:病毒沿神经的轴索浆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扩展,以每小时3mm速度,至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再大量繁殖,入侵脊髓并很快到达脑部。主要侵犯脑干、小脑等处的神经细胞,一般不进入血流。

3、向各器官扩散期:随后病毒从中枢神经向周围神经扩展,侵入各器官组织,尤以唾液腺、舌部味蕾、嗅神经上皮等处病毒量较多。由于迷走、舌咽及舌下脑神经核受损;吞咽肌及呼吸肌痉挛,可出现恐水;吞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。交感神经受累时可出现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。迷走神经节、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时,可引起病人心血管功能紊乱或猝死

二、病理变化

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膜炎,以大脑基底面海马回和脑干部位(中脑、桥脑和延髓)及小脑损害最为明显。外观有充血、水肿、微小出血等。镜下脑实质有非特异的神经细胞变性与炎性病变,如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等。

具特征性病变是嗜酸性包涵体,称内基小体,为狂犬病毒的集急落,在神经细胞的胞浆内,呈圆形或椭圆形,直径3—10um,该小体体积大小悬殊,染色后呈樱红色,具有诊断意义,最常见于海马及小脑Purkinje细胞中。

相关阅读

  • 李桂荣

    李桂荣

    主任医师擅长:
  • 王勇

    王勇

    主任医师擅长:各种病毒性肝炎、脂肪肝、酒精性肝炎、药物
  • 詹雨林

    詹雨林

    主任医师擅长: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
  • 骆欢

    骆欢

    主任医师擅长:
  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

  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

  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上海第一

   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
  • 西南医院

    西南医院

    西南医院坐落于两江环抱、山水相依的重庆市

   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
  • 新桥医院

    新桥医院

    新桥医院是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地方

   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